社交距離APP的缺陷與解方

科技公賣局
May 16, 2021

--

首先我必須要聲明,我並不是流行病學方面的專家,我雖然畢業自哈佛公衛學院,但我所屬的是公衛學院環衛所,我在碩班主修風險與決策科學,目前從事心臟科決策分析方面的研究。以下講述的內容部分擷取、翻譯自卡內基大學羅博深教授的簡報,再加上一些我個人的詮釋,並不是完全原創。

從去年五月開始,我在重災區的美國生活了大約一年的時間,身為一位台灣人,看到最近疫情的爆發,我也十分心痛。從疫情全球爆發開始,大家就試著用手機APP來追蹤個案,台灣也在近期推出了台灣社交距離APP,此軟體透過藍芽來建立彼此間的相對位置,如果曾與確診者接觸,APP會發出警訊,通知使用者採取行動。但這個APP的運作機制有個根本上的缺陷,接下來就讓我用美國社會的例子跟大家說明。

在美國,由於疫情嚴重,只有重症患者才要住院隔離,輕症患者只需要在家隔離,而且還是可以出門進行採買,也沒有任何追蹤的機制來限制確診者的活動。我們粗略把美國社會分成兩種極端,一種是不想感染的人,一種是不想住院隔離的人。不想住院的人會做基本的防疫措施,他們也不想被感染,但如果真的被感染,只要還能自由活動、不用住院隔離,他也可以接受,這種人願意承受較高的風險(說來荒謬,但這種人真不少)。另一個極端是不想感染的人,他們每天都戒慎恐懼,認真防疫,就連打完兩劑疫苗也不願意跟人群互動。

讓我們回到足跡追蹤/社交距離APP,對於不想住院的人來說,有沒有接觸、甚至有沒有感染對他們而言都不是最重要的,他們只在意自己沒有不舒服到要住院,一切以他自身感受為準,他缺乏動機去使用這個APP,甚至,不使用這個APP還可以減低他住院隔離的機會;對於不想感染的人來說,他們即使在家裡也會勤洗手,出門全副武裝配戴護目鏡+手套+面罩,把一切都做到最高標準,對他們來說,他們並不相信這個APP,使用這個APP也不會防止他遭到感染。我完全同意台美社會民情、疫情都不同,不能直接套用美國的例子,但我們還是可以稍微看出一些相似之處,許多台灣人從去年開始就戰戰兢兢,在沒有本土案例的時候也絲毫不鬆懈—他們就像那群不想感染的人;但也有些人,即使可能接觸或已經出現症狀,為了不隔離,他們選擇隱匿疫情 — 他們就像那群不想住院的人,比起染疫,他更在意自己的自由。

這兩種人的態度雖然兩極,但他們之間還是有交集的: 如果能選擇的話,誰都不想被感染。但足跡追蹤/社交距離APP無法幫助使用者避免感染,它只能在接觸確診者後發出通知,使用者處於被動的狀態,無法主動預防感染,而預防就是公共衛生最核心的概念。我並不認為我們應該完全依賴APP來預防感染,但目前台灣社交距離APP的設計比較像是一個提供「接觸示警」的疫調工具,而沒有在個人層面起到保護的作用,使我們遠離感染者。真要說的話,他只能預防不知情的接觸者繼續散播,但這個「預防」完全仰賴使用者的道德良知(有接觸就該去篩檢並且自主健康管理),在過去數起隱匿疫情的事件中,我們已經知道不可盡信道德良知,而隨著病例的攀升,我們也無法繼續地毯式的疫調。所以,我們到底該怎麼轉守為攻,讓人們可以主動預防感染呢?

羅博深教授(Dr. Po-Shen Loh)來自卡內基大學,他同時也是美國數學奧林匹亞國家隊教練,他的團隊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,他們用人跟人的相對位置,來定義人際關係上的距離,並以此當作風險評估的標的。讓我舉個例子,假設今天我室友的同事的媽媽的鄰居感染了,這代表我與感染者之間有四層關係的間隔,如果我室友的同事的媽媽也感染了,我與感染者之間只剩三層關係,以此類推。使用者可以透過與感染者之間關係的變化,觀察到病毒的擴散(與感染者之間的關係越來越近,代表病毒正在我的生活圈中逼近),進而採取行動,達到預防的效果。而這種保護機制,也讓兩種不同極端的都有動機(避免感染)去使用這款APP,形成一個網絡。目前羅教授將這套作法應用在一款叫做NOVID的APP上面,同樣透過藍芽的方式感知,如果使用者在彼此附近停留超過一定時間,使用者間就會建立「關係」,NOVID目前是以「停留超過15分鐘」來建立彼此的關聯,如果台灣社交距離APP要採用類似的作法,我們也可以自己定義時間的長度,甚至加入見面頻率等等的參數。

而這套新的作法跟台灣社交距離APP原本的機制也不互斥,我們可以用手機號碼或健保資料作為註冊憑證,一旦確診就能用這個憑證在系統中標記確診者,對於接觸者發出警示,再利用這套人際關係的測量標的,讓整個網絡知道他們與感染者之間距離多少個關係(我並不是軟體開發者,對於健保系統、個資法的了解也有限,這只是我拋磚引玉)。

當然,以上的優點要能夠成立,都是建立在「社會上多數人都有使用這個APP」的前提之下。而我也清楚軟體開發也需要投注大量的時間跟資源,不見得是現在的當務之急(羅教授認為最好的方法是讓各國政府採用這款APP,這樣才能避免用戶謊報確診的情形)。但在社區感染爆發之後,我們很難再回到本土零確診的那個時代,如果要與病毒長期抗戰、甚至共從,那麼我相信一個能幫助我們遠離感染源的APP,能為我們帶來不少的助益。

最後附上羅教授以及NOVID APP相關的資訊

羅教授的演講: https://youtu.be/4ccuUR38zyg

Podcast專訪: https://youtu.be/6z1JwZbX4dQ

NOVID APP: https://www.novid.org/

--

--

科技公賣局

為您帶來關於桌機、主機、手機等各式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新聞與分析